找到相关内容194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当代佛教寺院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矛盾

    直接认定了僧尼不许有私有财产。寺院从事的是事业单位体制的管理,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,寺院不仅造成享受减免税收的可乘之机,同时也伤害了公益机构的积极性,造成组织管理混乱。中国佛教祖师以大乘菩萨的无相戒法摄戒归禅,从理论上解决了农耕与杀生、修道、坐禅的矛盾,从而使不作不食作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而得到确认。寺院为主体进入经济领域,必然要适应经济法则,在激烈的竞争中,虽然寺院可以利用其神圣资源抵挡...

    王彦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5161713.html
  • 韦琪:保护平衡自然生态 推崇佛教戒杀素食

      中国大乘佛教一直推崇并实践素食、放生、护生的善行,中国传承的大乘佛教僧侣严格遵守素食戒律,有些传承更要求接受大乘菩萨的在家居士也发愿茹素。寺庙每月的初一、十五举行法会,设斋食供给一般信众食用,鼓励净口素食的戒杀精神。这是一项非常优良,并值得全面推广的传统。 中国大乘佛教中备受尊崇的地藏菩萨,在其本愿经中亦劝导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,(阎浮提众生),慎勿杀害,以免造下损人不利己的恶缘。   我今...

    韦琪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0773309.html
  • 千万不能仗着可忏悔,就轻易犯戒和造罪——索达吉堪布

    让众生心生欢喜而受持菩萨。同时还引用了《寂灭决定神变经》的教证说:“在恒河沙数的世界中,对恒河沙数的如来供养恒河沙数的珍宝,此功德不可思议。但若有人听闻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后,心坎深处生起想要修学的心,...又下去找……。 做善事可不能像他一样,积点功德上去了,犯过失又下来了,这样始终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。因此,受了大乘菩萨以后,大家应当善始善终,圆满受持菩提心,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益的!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4976729.html
  • 根松仁波且谈密乘行者应避免的极重罪业

    佛法身。”若你到处宣扬出家人的过失,必定引起世间人对出家僧团产生邪见,令他们退失对佛法的信念,罪过是很可怕的。   如果有人打骂僧众,罪过就更严重了。在大乘菩萨中,说四众过是根本重罪之一。当然,...可以对他心怀忿恨及恶言毁谤。因为你最初把他视为具德上师来虔诚依止,如今你毁谤他,就摧毁了自己心目中的具德上师体,也会令其他人难以对真正的具德上师生起净信。   二、切不可造谤法的罪   大乘经典说:...

    根松仁波且

    |密宗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4304483837.html
  • 佛教是如何传入英国的?

    Buddhism)、编辑佛教杂志《摩诃菩提》(The Maha Bodhi Journal),并结识了不少西藏喇嘛。他曾学习西藏佛教并受了大乘菩萨。1964年他被邀请至英国,创立了西方佛教会之友,这是一个带有西方...设有图书馆、书库、禅堂、办公室、会议室等,除假日外,每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对外开放。佛教会还定期举办演讲会,请著名学者演讲;每周末晚有大乘佛教、西藏佛教、禅学、佛学基础和坐禅等课程;此外尚有特别课程、全日...

    高立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4687176.html
  • 佛教是如何传入英国的?

    大乘菩萨。1964年他被邀请至英国,创立了西方佛教会之友,这是一个带有西方特征的佛教徒组织,在英国七个城市中设有活动中心,并在世界其他地区如芬兰、瑞典、德国、荷兰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、印度等设有支部...;每周末晚有大乘佛教、西藏佛教、禅学、佛学基础和坐禅等课程;此外尚有特别课程、全日研讨会等活动。该会图书馆目前拥有佛教图书五千册。 英国第一位比丘是阿难陀弥勒(Ananda Mettayya),他...

    佚名

    |两岸|佛教原典|英国佛教|上座部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07432387191.html
  • 菩萨的重点及其人间性

    一、佛戒的起源   的定义:在消极方面是不许作,积极方面是必须作。因此它有规约及法令的含义。故在原始圣典中,被称为“律法”。在大乘圣典中,菩萨的含义可与菩提心、悲愿、弘誓相通。   ...也以所学所证劝化他人,此种教说,在《杂阿含》中也屡见不鲜。此在大乘经中,便被称为菩萨道的行者。著眼于内心的实证,乃把持的精神,先从内心扎根,其中基本的要求便是落实于“空”的理念。后来的人所说,声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351818.html
  •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

    传戒正范,行羯磨,定安居,兴绝举废,光前裕后,独步大方,莫过于师矣!"14  4.广研律法   考察明末清初的弘戒学者,有许多不约而同的特性,如普遍重视对大乘菩萨的弘扬,特别是对《梵网菩萨戒经》的弘扬。另一个是对于沙弥或在家的重视。见月生当其时,在这一弘戒过程中于诸戒法更是大声疾呼,推波助澜。  明末清初对大乘菩萨的弘扬主要是对《梵网经》的研究。确切地说,菩萨属于大乘佛法。《梵网经》中对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0350873.html
  • 寻求共同发展之路

    智慧的。下决心持,这是修行的根本。  当大乘佛教兴起之后,本着大乘的利他精神,提倡大乘,最初即主张十善戒。十善戒是指于身、口、意三业之,于身之行为要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于口之行为要不妄言(不妄语)、不诽谤(不恶口)、不挑拨离间(不两舌)、不讲违背真实的花言巧语(不绮语),于意之行为要不贪欲、不恚、不想入非非(不邪见)。其后,作为最好地体现了大乘菩萨之概念特征的三聚净戒在《华严经》中被...

    持田贯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4939340.html
  • 对于如何看待大乘佛法与大乘经典的一点粗浅认识

    解脱(五戒、比丘等)则是一切戒定慧修行的基础,也是受持大乘菩萨(菩提心)的必要条件。 ...上座部僧团因见地与对戒律细相理解的分歧发生部派分裂。这时,便有马鸣、龙树等诸菩萨出世,从印度各地和龙宫、天界重新取出大乘佛经,并著述大乘论典阐扬大乘思想,宏传佛陀的大乘教法,直至今日而不绝。  必须看到...

    成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3645547.html